阿格的網路放送台

Archive for the ‘飲食’ Category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成大教授:台灣過度塑化 自我覺醒吧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1.06.02 03:25 am

塑化劑風波延燒,成功大學昨天發表研究指出,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最常用的塑化劑之一)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機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呼籲政府,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要訂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自我覺醒」、少用塑膠。

這項研究由成大副校長蘇慧貞、環醫所教授李俊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李家偉等人共同合作,在國科會「永續發展整合研究成果發表會」上發表。他們從大台南地區挑選一百九十三戶,每戶挑選幼兒最常活動的五個地方採樣;李俊璋指出,從中位數看來,每克的灰塵含了1.23微克DEHP,比起十五年內歐洲、美國的研究都高出許多。

圖/聯合報提供

研究團隊另採七十一位性早熟女童的尿液分析,發現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濃度是正常女童尿液中的一點三至兩倍,李俊璋認為,DEHP會刺激女童大腦神經中樞,讓她們第二性徵提早發育。

李俊璋指出,不少室內裝潢採用木質地板,上面的亮光漆和防水層就可能有塑化劑,打蠟時蠟油中也可能有。李家偉則說,電器的電線外皮有塑化劑,如果疏於打掃,通電時電線溫度提高,塑化劑可能揮發附著在灰塵上,或逸散到空氣中。建議大家電器不用時就拔掉插頭,「不只節能減碳,也保護身體健康。」

「台灣已經過度『塑化』。」李俊璋認為,某些攤販不想洗盤子,就在盤子外面套一層塑膠袋,「塑膠袋耐熱是保證『不變形』,不代表『不溶出』塑化劑!」他也不建議用塑膠奶瓶幫小孩泡牛奶,萬一洗瓶子刮傷內壁,下次泡就溶出更多。要吃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最好買回家倒在盤子裡,「用那種容器我不敢吃!」

李俊璋強調,他不是希望政府「全部禁掉(塑膠)」。他舉例,化妝品、保養品的定香劑可用天然產物取代,就應該禁用塑化劑;器皿方面,政府應對所有常用塑化劑訂定溶出標準、作「正面表列」,告訴廠商什麼能用。

注意飲食安全,慎防肉毒桿菌中毒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279期
上稿日期:2011/2/8

注意飲食安全,慎防肉毒桿菌中毒

食品藥物管理局近日接獲1例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通報,患者出現嘔吐、吞嚥障礙、呼吸困難、眼皮下垂及四肢無力等症狀,疾病管制局檢驗判定為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

肉毒桿菌是一種厭氧產孢桿菌,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存在環境中,只要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都有機會萌芽增殖,在食品中增長所產生的神經性毒素,可能導致中毒,潛伏期約12至36小時。中毒症狀初期為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然後再轉為視力模糊、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更嚴重時四肢麻痺、呼吸困難,最後因窒息而死亡,目前有抗毒血清治療,已有效降低死亡率至7%以下。

如因攝食醃漬類、真空包裝或低酸性罐頭類食品,而出現上述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症狀,應立即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診斷,並盡量提供發病前3天所進食的食物,以利後續治療與案情追蹤。

為確保飲食安全,建議消費者應選擇優良廠商製造的醃漬類食品、真空包裝食品及罐頭類食品,選購食材時,則應掌握新鮮、煮熟的原則。由於肉毒桿菌毒素對熱敏感,100℃加熱10分鐘即可將之破壞,因此食品最好加熱完全後再食用,以確保自身食用安全。若民眾要自製醃漬蔬菜類食品時應注意事項包括:

1. 蔬菜原料應充分清洗乾淨,以減少肉毒桿菌孢子數量。

2. 可加酸處理或使醃漬產品發酵完全,以產酸降低pH值。

3. 製作過程中要時常翻攪,以避免形成厭氧狀態。

4. 肉毒桿菌毒素不耐熱,醃漬類食品亦可加熱後再食用,以破壞肉毒桿菌毒素,避免中毒。

肉毒桿菌相關資料,可參考食品藥物管理局肉毒桿菌宣導專區網頁:http://www.fda.gov.tw/gradation.aspx?site_content_sn=1817。

為你的早餐總體檢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上稿日期:2011/2/8

為你的早餐總體檢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不但一定要吃,還要吃得健康,高纖全穀、低脂肪、高蛋白為最佳的早餐組合!

文/張怡伶

諮詢/陳韻帆(榮新診所營養師)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市區房價居高不下,多數人住在城市外圍,上班交通時間可能要花上1個多小時,許多人為了多睡幾分鐘,往往來不及在家裡吃早餐,就在路上匆忙隨便解決,因此早餐店的三明治、燒餅油條,或是便利商店現成的食品幾乎成為台灣人的最愛,但這些簡單又方便的食物符合早餐的營養需求嗎?長期累積下來,會不會營養不均衡而影響健康?

一天中早餐最重要

早餐絕不只是一天中的一餐而已,它的重要性可由英文「Breakfast」看出來,意思是解除一夜禁食之意。許多研究都證實,吃早餐非常重要,學者認為,由於晚餐過後到隔天早晨間,空腹時間長,不吃早餐使大腦與肌肉的血糖不夠,腦部的活動力就會不足,容易產生疲勞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進而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

不吃早餐除了影響腦力及體力,也會讓人容易生病,英國Cardiff University一項針對100名學生進行的研究發現,近半數學生發生呼吸道感染,其中多數是沒有吃早餐習慣的學生,而且感冒症狀嚴重的人,全部都沒有吃早餐。

有些想減肥的人以為不吃早餐可減少攝取熱量,這種方法往往不能達到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不吃早餐產生的疲勞感,讓人容易在其他兩餐選擇高脂肪及高糖分的食物,反而更容易變胖。

檢視你的早餐組合

早餐營養很重要,以輕度工作的年輕男性為例,每天需要攝取2,100大卡熱量,早餐則需要吃500大卡左右的熱量、16公克的蛋白質、150毫克的鈣質及2.5毫克鐵質,而輕度工作的女性,每天需要熱量1,700多大卡,早餐就應該吃入約400大卡熱量、14公克蛋白質、150毫克鈣質及4毫克的鐵。

飯糰、壽司

—————————

台灣人以米食為主,不少人沒吃飯就覺得沒吃飽,因此,飯糰仍是許多人早餐最愛選擇的食物。便利商店的三角飯糰,因為包裝上有「營養標示」,提供選購的民眾瞭解飯糰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含量,多數三角飯糰的熱量及營養還算符合營養建議,只是缺乏蔬菜類的營養素;而傳統現做的飯糰經常份量太多、熱量過高,尤其飯糰裡所包夾的油條及肉鬆往往含有過量油脂,容易令人發胖,影響健康。

喜歡吃飯糰的人,可儘量選擇能自行搭配飯糰內餡的早餐店,選料時多選筍絲或蔬菜等含有較多纖維的餡料,再加些蛋或肉類等蛋白質,少加肉鬆、菜脯和油條,以免太鹹或太油。

如果吃三角飯糰,因為熱量約只有200至300大卡,所以可搭配低脂鮮奶一起吃,增加營養,熱量也不會過高。

麵包

—————————

許多人覺得吃麵包最快、最省事,但不管是甜或鹹的麵包,都有太油及熱量太高的問題,1個小麵包通常就有3、4百大卡,不但蛋白質不足也吃不飽。

便利超商所販賣夾著香腸或熱狗的大亨堡也是熱量、油脂和鈉含量過高,蔬菜量不足。至於標榜健康麵食的雜糧麵包,雖然比白吐司有較豐富的纖維質和維他命,但很多人往往會因為它比較健康而吃過量,因此吃雜糧麵包的時候,最好切片再搭配蛋及蔬菜一起吃,可避免吃太多熱量過高,也可攝取多樣化營養。

市售三明治裡的肉、荷包蛋或火腿等雖可提供蛋白質,卻蔬菜量極少,因此三明治最好自己準備,多加些小黃瓜、番茄等蔬菜。

包子、饅頭

—————————

1個中型的饅頭約有300大卡,夾個蛋,再配杯少糖的豆漿,一餐吃下來大約有400至500卡,還算符合早餐的營養要求。

但包子往往油脂過多,不適合早餐食用,1個小的鮮肉包約有200大卡,大的甚至可達3、4百卡,其脂肪量比營養建議量高很多,而且早餐前空腹的時間很長,不適合一早就吃太油膩的食物,容易造成腸胃負擔。

速食

—————————

速食店所賣的鬆餅沒有蔬菜,缺乏蛋白質,含糖量也過高,實在不適合當成正餐食用,漢堡也容易有太油及缺乏蔬菜等問題。如果真要吃速食,就要注意搭配的食物種類,如1份300大卡左右的漢堡,搭配1份生菜及1杯牛奶。另外,薯餅1片熱量就有150大卡,也不是健康的選擇。

蛋餅、蘿蔔糕、燒餅油條

————————————-

傳統早餐烹調的特點都是用油來煎,脂肪量往往不低,以一般人常吃的蛋餅來看,做麵皮時就會加油脂一起揉幹,煎的時候也要用油,所以看來很薄的蛋餅熱量可能高達3、4百卡。

燒餅油條油脂、熱量更驚人,尤其是油條沒什麼營養價值,所以最好吃燒餅夾蛋替代燒餅加油條,比較健康,但是燒餅仍有油脂過多的問題。

一塊蘿蔔糕熱量約有100卡,一餐可以吃兩塊,還可再加些肉或蛋來補充蛋白質。

稀飯、蚵仔麵線、潤餅捲

————————————-

傳統的潤餅捲算是有健康概念的早餐,因為內餡多是用水煮燙,蔬菜含量也較多,是很不錯的選擇。

1碗蚵仔麵線熱量4、5百卡,不算太高,但還是有缺乏蔬菜,及油脂太多的問題,可以再配點涼拌小黃瓜補充蔬菜量,香油等調味料則要盡量少加。

許多人吃稀飯喜歡配醬菜等罐頭,但由於1碗稀飯配上罐頭總熱量不到150大卡,稍嫌不足,蛋白質也只有2克,還會吃進過量的鈉;若是搭配前晚剩菜,雖然熱量比較足夠,但通常晚餐料理油量較高,又可能吃下太多油脂,因此建議配菜可選擇1份蔬菜、1小份肉或豆腐,營養比較完整。

燕麥或玉米片

————————————-

喜歡用玉米片或燕麥泡牛奶當早餐的人,可吃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也可攝取高纖營養,算是健康的組合,但要注意的是纖維不等於蔬菜,因為蔬菜除了纖維,還能提供其他重要的維他命營養素,所以建議可再吃點新鮮蔬菜,也能幫助消化。

涼麵

—————————

台灣人吃涼麵以芝麻醬為主要醬料,其油脂含量就占了整體熱量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碳水化合物,如果早餐只吃涼麵,不但營養不足也不健康。如果真的想吃涼麵,最好選擇雞絲涼麵,以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或配個茶葉蛋或低糖豆漿,最好再吃點不加沙拉的生菜,而涼麵醬汁也盡量少沾,以免吃進太多油脂和熱量。另外,日式涼麵的柴魚汁醬料油脂雖然較少,但還是要注意增加蛋白質和蔬菜的攝取。

關東煮

—————————

便利商店裡還有一種不錯的選擇,就是可分成蔬菜類、魚漿類、主食類的關東煮,白蘿蔔屬於蔬菜類,丸子、甜不辣等是魚漿類,米血、玉米則為主食類,想以關東煮當早餐,可選1至2份蘿蔔,再加些米血或玊米,魚漿類最好選甜不辣,不要選熱量較高的丸子,如果真要吃丸子,就選魚丸不要選脂肪量高的貢丸。

不要忽視早餐飲料的影響

國人早餐最常搭配的飲料可分成3大類,牛奶類、豆漿類及飲料類。牛乳、優酪乳屬於牛奶類,有最完整的營養成分,包含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豆漿主要的營養則是蛋白質。

咖啡、茶、奶茶等屬於飲料類,主要的營養還是來自搭配的主食。很多人誤以為「奶茶」屬於奶類,其實大部分奶茶是加棕櫚油製成的奶精,並非加牛奶,所以「奶茶」只是油加糖、水,沒有營養,如果要喝奶茶,就直接加牛奶,否則單喝紅茶就好,反而可避免吃進過量反式脂肪。

精力湯的搭配可有很多變化,蔬菜、水果和堅果都可以加入精力湯中,以蔬菜為主的精力湯,因為熱量低且可提供多樣化的維他命與礦物質,算是非常健康的選擇。但以水果為主的精力湯,就要注意,因為水果含有糖分,每天最好只吃2份,如果完全以水果做成精力湯,很容易就超過1天建議量。而堅果雖然可提供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但也有油脂過量的問題,注意不要加太多。

雖然盛夏剛過,屬於亞熱帶氣候的台灣,炎熱和潮濕的天氣仍然籠罩在我們生活周遭,一旦食物儲藏及烹調不當,極容易使食物變質,而有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正確地處理和儲存食物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避免誤食不清潔的、受污染的、腐敗的、或製作不當的食物,而造成健康的危害,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及其預防之道,就是一門大家不可或缺,尤其是主掌家中大廚的人必修的課程。
為了方便易懂,我們整理出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1. 向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食物。
2. 選購外觀未見有異常或變壞的食物。
3. 保持廚房清潔。
4. 使用砧板及刀具前需清洗妥當,並須將生食和熟食用具分開使用。
5. 冷凍食物應於冷藏庫中解凍,不宜在室溫中解凍。
6. 葉類蔬菜烹調前必須浸洗妥當,以避免農藥及細菌殘留。
7. 如廁後、煮食前及進食前需用肥皂洗手。
8. 烹調食物時,尤其是肉類及貝殼類食物,必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避免生食。
9. 烹煮好的食物應盡快進食並蓋好,剩飯及剩菜亦應盡快冷藏於攝氏4度或以下,確保食物不容易變壞;但最好的方法,仍是每餐準備適量的飯菜,以減少剩飯及剩菜。
10. 進食有益健康的食物及飲用煮沸過的水。
雖然鮮榨果汁、燒臘食品、生魚片、壽司等食物是大家公認食物中毒風險較高的食品,但由歷年食物中毒資料顯示,家裡的剩菜如果存放多天後食用,即使經過加熱仍然有機會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在處理及儲存食物時,要注意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一旦對食物的安全有疑慮時,就不要再食用,嚴防食物中毒。

高血壓患者,該怎麼吃?

文/林家樑
諮詢專家/榮新診所營養師陳韻帆

15歲以上國人約有400萬人有高血壓,但有3/4的患者並沒有控制好高血壓;國民健康局表示:「少鹽多健康、天天五蔬果」,而健康的飲食更有助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健康上很常見的問題,尤其在已開發的國家中更是普遍。高血壓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往往會造成許多退化性的疾病產生;而最先出現的就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其總是在不自覺中發生致命性的心臟病發作或是中風。

高血壓除了藥物的控制之外,也須從日常飲食中去改善。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鈉的攝取量與高血壓罹患率成正比,也就是說鈉量攝取過多時,高血壓的罹患率相對地提高;而肥胖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因此鈉量的限制及理想體重的維持都是預防高血壓的重點。

少鈉多水健康第一步

根據統計,15歲以上國人約有400萬人有高血壓,但是有高達3/4的患者並沒有控制好高血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就呼籲表示:「少鹽多健康、天天五蔬果」,由此可知,健康的飲食有助於控制血壓。

榮新診所營養師陳韻帆指出,限制飲食中的鈉量,確實有益於高血壓的。不過大約只有1/4至1/2的高血壓患者為鈉敏感者,雖然如此適度的限鹽,不只對血壓有益處,也有助於身體其他微量礦物質的吸收與平衡。

在天然食物中本身已經含有相當人體所需的鈉含量,其中以動物食品中的含量較高,特別是內臟及貝殼類,若常攝取此類食物時,烹調用鹽更應減少;另外加工食
品、調味品中更含有許多我們味覺感覺不到的鈉鹽。總之,盡量選擇天然新鮮的食材,以天然的香料如八角、荳蔻、檸檬代替烹調的佐料,減少鈉的攝取、增加水分
攝取,幫助體內過多的鈉、鹽自尿液及汗水排除。

高血壓飲食3原則

原則1:降低飽和脂肪及總脂肪量且富含蔬果及低脂乳類飲食。

原則2:飲食中的蛋白質來源,應以植物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而肉類來源也盡量以白肉(魚肉、雞肉))代替紅肉(豬肉、牛肉))。

原則3:攝取富含高鉀、高鈣、高鎂食物 

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如馬鈴薯、南瓜、番薯、番茄、胡蘿蔔、茄子、海帶、萵苣、菠菜、香蕉、杏桃、葡萄柚、葡萄及草莓等;含鈣豐富的食品如低
脂牛奶、優酪乳、芝麻、深綠色蔬菜等;選用含鎂豐富的食品,如深綠色蔬菜、小米、蕎麥麵、豆類及豆製品,鎂鹽通過舒張血管達到降壓作用。

少油低鹽低糖外食最佳選擇

雖然說了這多麼的飲食準則,但對愈來愈多的外食族來說,有時可說是有心無力。尤其現代工商生活忙碌,對於食物常以「快速、方便」為訴求,忽略了吃也要吃的
好的原則,加上現在充斥在市面上誘人的速食品以「快速美味」的商業招牌招攬顧客;雖然相當吸引人,這些好吃的速食中多以油炸品、低纖維的飲食為主,長期的
飲食只會增加血脂質、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引起肥胖、便秘而造成體額外的負擔,因此,飲食最好掌握少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飲食,才是最符合健康的飲食
原則。

對外食族來說,飲食原則是盡量選用新鮮植物性的食材,如豆類、水果、蔬菜類和糙米、全麥製品等全榖根莖類。高纖的食物不但可以調整醣類和脂肪代謝之功能、
降低血清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並且可促進腸胃道蠕動,縮短食物在大腸中滯留的時間減少有害物質的的吸收,預防大腸癌發生的機率。

由於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高的飲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平時點餐時可少吃肥肉、五花肉、香腸、烘培糕點(含高量反式脂肪);並盡量選少用油,且多用清蒸、水煮、涼拌、滷代替油炸的食物。



  • No comments yet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