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的網路放送台

Archive for the ‘健康’ Category

因為我老爸上個月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覺得這位醫師的說法值得跟大家分享:

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患,心中真正關切的其實是以下幾項:一、安全性(手術有哪些可能的風險?發生率有多高?)二、復原速度(術後甚麼時候可以走路?要住院多久?何時可恢復正常生活?)三、舒適性(手術會不會很痛?需不需要自費打止痛針?人工關節的功能會像天然的一樣好嗎?)四、耐用性(人工關節零件可以用多久?我會不會需要再次手術?)

謝邦鑫醫師特別強調幾點重點:
一、該擔心安全而非傷口大小
二、骨架不同傷口大小也不同
三、不需打昂貴自費的止痛針
四、過度強調微創是本末倒置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139657

中醫師教你看舌頭 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喝咖啡

週四, 九月 19, 2019
點擊數:326

42歲的李小姐有每天喝2、3杯咖啡的習慣,近年來,她卻反覆出現腹部不適、一躺平就胃脹痛、甚至是打嗝打不停的情況,雖接受過中醫及西醫的治療,但效果不佳。日前,她來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內科戴有志主任發現李小姐舌裂情況嚴重,脾胃陰傷,勸其戒除咖啡並輔以藥物調理,兩個月後,李小姐胃部不適已大幅改善,舌裂紋路也轉為輕微。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咖啡」已經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相關研究也指出咖啡除提神作用外,尚有利尿、收斂心氣、減輕心血管負擔的功用;但就中醫的角度而言,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喝咖啡。戴有志主任指出,「咖啡雖非致病因子,但屬性濕熱,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在中醫來說更是加重其化熱傷陰、助火上逆的表現,成為疾病的加重因子。若陰虛體質者長時間飲用大量咖啡,將會加遽身體原有的不適狀況。」

以腸胃道問題為例,戴有志主任說明,飲食不正常與生活壓力造成約8成的人一生中有過胃食道逆流的經驗。中醫認為正常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進脾胃運行,脾胃的功能也助於肝的疏泄,二者相輔相成;但當「壓力」造成肝氣橫逆犯胃,胃火上逆,就會出現胃部脹痛、嘔吐、打嗝,使胃酸逆流加劇。此時若飲用屬性濕熱的咖啡,將加乘病患不適感,必須透過能降胃火的黃蓮與制酸的烏貝散治標,輔以固本的健脾養胃中藥來治療。

來到中醫診間,中醫師除了透過望聞問切了解病人體質外,也會觀察舌頭的樣態評估身體狀況。戴有志主任說明,「舌頭可以反映身體狀況,正常舌頭應為淡紅色,舌苔薄白、無裂痕,但腸胃狀況不佳的病患易出現舌頭裂紋,而濕熱體質病患則會出現黃色、油亮的舌苔。民眾可自行觀察,若舌頭出現這兩種情形,應減少咖啡攝取量。」此外,戴有志主任也指出,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及易心悸或失眠的民眾,同樣因陰虛燥熱的問題而不建議飲用咖啡

咖啡對許多民眾而言是繁忙生活的精神調劑,有些人一天不喝咖啡就整天精神倦怠,戴有志主任說明,此種情況可改服用黨蔘泡製的茶飲,其補氣顧脾胃的特性同樣能有提振精神之效。戴有志主任也提醒民眾,就中醫觀念而言,白天屬陽,夜晚屬陰,因此下午三點後不適合再飲用易助陽上火的咖啡,以免陰陽失調,影響健康。

舌頭裂紋嚴重

腸胃不佳患者因長時間飲用咖啡,導致舌頭裂紋嚴重。

排毒,不如防毒

排毒,不如防毒

你還在排毒嗎?更酷、更實用的觀念等著你實踐。

排毒經濟席捲全台,各種排毒商品訴求環境中空氣、陽光、水、食物皆遭受污染,讓身體深受其害,因此造成癌症體質,必須要透過排毒飲食,才能排除毒性。

不論排毒商品是否能排毒,超過20年研究「環境毒物對人體影響」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韓柏檉認為,「排毒不如防毒」,事前預防毒物,比事後排除毒物更積極。

大家應該要認知到現代生活不可能吃到零污染的食物。美國一份「無處可藏:美國食品中的持久性毒性化學物」報告中,就指出美國人一天的飲食中,可能遭受63~70次的污染。

但韓柏檉說,可以靠風險管理趨吉避凶。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從4個角度來判斷影響健康的程度,包括毒性大小、濃度高低、接觸頻率與接觸時間。

他認為,在這個了解下,我們才能學會避開風險,捍衛自己的健康,才不會被每隔幾天的黑心食物新聞嚇得半死,或轉而尋求某些不見得有實質效益的排毒商品。

想要防毒,從最基本的飲食生活開始做好風險管理:

水:5招保你家水能喝

《康健雜誌》曾經大幅報導台灣飲用水問題重重。

從最上游的水源水質遭破壞,迫使淨水場加氯量不斷增加;破裂的輸水管線可能是老舊有毒的鉛管,自來水送到自家水池水塔又疏於清洗。從公共衛生的調查發現,台灣癌症死亡率和飲用水加過多氯消毒有關。

防毒密碼:

‧每半年清洗水塔、水池。

‧一早先放掉兩桶水。隔夜的水是最髒的水,因為水管的重金屬容易溶在水裡,因此放掉兩桶水用來澆花、拖地或洗馬桶。

‧水煮沸後,掀蓋以小火再煮5~10分鐘,避免致癌的三鹵甲烷。

‧濾水器也是一種選擇,考慮要消除臭味、消毒水味用活性碳濾心;覺得自家水喝起來澀澀的,用離子交換;求安心用逆滲透。

‧切記濾心一定要定期清洗,否則喝的水比沒裝濾水器前還髒。

米:巡迴各品牌好米

鎘米問題再度爆發。日本著名的「痛痛病」,破壞神經系統,造成全身痠痛,並損害腎臟及肝臟,就是「鎘」惹的禍。

五穀雜糧若保存不良,也容易有傷害腎臟的赭麴毒素產生。

防毒密碼:

‧購買不同品牌的米,以分散風險。

‧選擇有機米或有生產履歷的米。

‧若要煮五穀雜糧飯,各自購買新鮮的雜糧較佳,因為包裝好的五穀米,無法得知各自的保存時間。

蔬果:掛保證較好

政府時時呼籲,每日至少五蔬果,但蔬果的農藥殘留一直令人無法放心。

防毒密碼:

‧選擇政府掛保證的蔬果。如有機、吉園圃或有生產履歷的蔬果,這些有「掛保證」的蔬果,至少都經過檢驗,相對而言較有保障。

‧先浸後沖效果好。買回來的蔬果最好先浸泡5分鐘,再拿到水龍頭下仔細沖洗,這樣可以去掉大部份的農藥。

‧去掉容易殘留農藥的部份:如葉菜類的菜梗與莖相接處、果蒂,包心白菜、高麗菜外面幾層,都可以先切除。

肉:少吃是福

很多人擔心台灣肉品的抗生素問題。《康健雜誌》也曾追蹤報導,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已有抗藥性,未來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

而且,吃入抗生素最先影響的是消化系統。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的益菌,影響消化能力。

立法委員賴幸媛曾要求政府解決肉品抗生素問題,她從農委會提供的資料質疑,1997年台灣全年耗用的動物用抗生素是500餘公噸,至2003年成長三分之一,達到700多公噸。換算成一顆500毫克的膠囊,全台灣2300萬人平均每人一年吞下65顆抗生素藥丸。

病死豬流入非法肉品市場問題嚴重。賴幸媛並指出,2003年台灣豬隻總生產頭數為1027萬餘頭,死亡豬隻223萬餘頭,供屠宰豬隻應有804萬頭,但實際上卻有946萬頭,將近150萬餘頭的差距無法解釋。

防毒密碼:

‧選擇自然豬或CAS認證的肉品。

‧營養師說,人一天所需的肉只有半個手掌大,少吃肉也是防毒觀。

海鮮:吃對的魚

深海魚有豐富的DHA,一直以來都是被推薦好食物。但因為汞污染,先進國家已經呼籲孕婦、哺乳的婦女、計劃懷孕的婦女、4歲以下小孩不應食用鯊魚、旗魚、鯖魚、馬頭魚等四種深海魚。

防毒密碼:

依韓柏檉教授監測台灣魚類重金屬的結果也發現,旗魚、鯊魚的含汞量最高,他建議吃汞含量低的鱈魚。

烹調方法:遠離熱炒

肺癌是台灣女性的第一大殺手,但令醫界納悶的是台灣婦女吸菸率並不高,男性也同樣吸入環境廢氣,為何造成女性這樣大的傷害?

禍首可能是油煙。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的研究發現,台灣女性肺癌有50%歸因於油煙,包括炒菜油煙及拜拜燒香的煙。

防毒密碼:

‧減少大火熱炒。改用蒸、滷、燙、煮等烹調方式。

‧選擇相對穩定又不傷害心血管的油,即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如橄欖油、菜籽油等。

‧注意抽油煙機的高度。抽油煙機不宜距離爐台過高,最好不超過70公分,才不會減弱吸力。

‧正確使用抽油煙機。在油煙將起前,就應該打開抽油煙機,而非等起油煙之後。

‧減少燒香、燒紙錢的次數與數量。

這些防毒密碼困難嗎?非但不,還相單簡單。韓柏檉夫婦特別示範七道防毒餐,從前菜、肉類、海鮮、湯品到甜點,拍攝食譜當天不僅人人大快朵頤、大呼過癮,而且每人熱量不超過500卡。

還等什麼?馬上讓防毒變成習慣吧!

眼睛眨眨 乾眼症不要來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2012.03.28 08:51 am

淚液主要功能是潤滑眼球表面,讓視覺更清晰。水份是淚液最主要的成份。水分佔淚液成分98%以上,由淚腺等分泌,其餘成分包括鈉、鉀等電解質等,維持眼球靈活轉動,讓視覺更清晰。
圖/哈佛眼科院長呂俊憲、江岳穎繪製

上班盯電腦、坐捷運玩手機、回家看電視…,人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使用電子產品。隨之而來的眼睛痠澀、疼痛、疲勞、畏光、視力模糊、異物感,可能是乾眼症警訊,讓與外界溝通的靈魂之窗蒙上陰影。

不少人以為,年輕人出現乾眼症機會較高,其實,眼科醫師發現,更年期前後的女性才是好發乾眼症的最大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眼科主任尤之浩說,「女人是水做的」,這句話不無道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身體水分如淚液、唾液,也跟著「縮水」,因此老化是造成乾眼症主要原因。相較於女性,男性較不易有乾眼症。

再來就是電腦族,這個族群的病人數急速上升。尤之浩指出,電腦族注意力集中在螢幕,忘了眼睛1分鐘至少應眨眼15次;而眨眼動作,是將淚液均勻分布於眼球,眨眼次數少,自然眼睛淚液不足。

淚液有三層,最外層的脂肪層,可減少淚液蒸發;中間為水分;最內層為黏液層,讓淚液表面張力變大,幫助淚液附著在表層,以滋潤眼球。

而近來被關注的近視雷射手術,有人做了以後出現乾眼症。尤之浩表示,雷射手術必須先切開第一層角膜瓣,掀開後再進入第二層將角膜削薄,這過程會破壞角膜感覺神經,使眼球過乾,即使角膜感覺神經再生,也不可能完全回復。不過,這類患者使用人工淚液後,多能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由於身體防禦的免疫系統,錯攻了正常細胞,連眼睛的淚液細胞也遭殃,而有乾眼症。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說,有些年紀大的人,服用治療潰瘍、高血壓、抗心律不整的藥,也會有乾眼症的副作用。還有一些過敏者,眼睛癢、不斷揉眼睛後,也跟著乾澀。原因是,過敏會破壞角膜的杯狀細胞,減少淚液分泌;而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又會有乾眼的副作用,因此乾眼問題亦發麻煩。

有醫師認為乾眼症像飛蚊症,不易治癒,患者今後只能與其「和平共處」。不過,尤之浩說,乾眼症患者,可選擇合用的人工淚液,眼睛較敏感者,可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若無法改善,可考慮做門診淚孔栓塞手術,用特殊材質將淚孔塞住,避免淚液漏到鼻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其實就是淚液漏到鼻腔。淚孔栓塞可讓淚液留在眼球表面,避免眼睛乾澀。

預防乾眼症 你可以這樣做

1.正常生活型態,睡眠充足,不熬夜
2.均衡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攝取維生素A、C、E
3.改變用眼習慣,定時休息,每隔50分鐘休息5至10分鐘,注意眨眼次數及幅度
4.注重眼部清潔,減少隱形眼鏡配戴時間,必要時熱敷眼睛
> 5.勿亂口服藥,尤其是安眠藥及鎮靜劑,應和醫師討論
6.角膜、結膜及眼瞼有發炎、敏感、受傷或病變,需與眼科醫師合作積極治療

資料來源/鄭惠川醫師 製表/施靜茹

全文網址: 眼睛眨眨 乾眼症不要來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90115.shtml#ixzz1qNL0pdq9
Power By udn.com

認識疫苗安全正確接種

傳染病是21世紀以前造成人類嚴重且大規模死亡的禍首,曾在西元1918年造成數千萬人大量死亡的流行性感冒,超過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自從抗生素的發明,人類得免於微生物的威脅,進而研發疫苗之後,更是大大地降低了人類對於傳染病的恐懼。
疫苗雖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選擇,但是任何藥物或是疫苗都有風險。疫苗到底會有什麼風險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探討:
(一) 疫苗種類:疫苗分為兩種,一種是「活性減毒疫苗」,例如:卡介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水痘、口服小兒麻痺(沙賓)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一種是「不活化疫苗」,例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注射型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日本腦炎、流行性感冒、A型肝炎、B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等。活性減毒疫苗有可能會在身體內重新活過來,然後突變成新品種的病毒,導致疾病再度爆發。近年來,新型疫苗大多是屬於不活化疫苗,接種之後比較安全。但是不活化疫苗進入人體後無法複製,需要相當的抗原量才能刺激足夠的免疫反應,所以,需要給予追加劑量(需施打好幾次),才能維持較長時間的保護力。
(二)疫苗含「汞』:疫苗中含汞的成分叫做「Thimerosal」(硫柳汞),用來作為疫苗的保存劑,通常是非常的微量,不需要太過擔心,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硫柳汞與神經毒性的相關性。
(三)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最常見的為注射部位腫脹、發紅與硬塊,一般會在2-3天內恢復。其次為發燒,可以使用退燒藥治療。至於過敏反應,輕度的可以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果是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則需要立即就醫處置,但是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並不高。而暈針是較常發生的症狀,通常是在施打完疫苗後立即發生,病人對於施打針劑具有心理上的恐慌效應,大都會在休息過後醒來,而且通常只有短短數秒至幾分鐘的時間。
相較於疾病本身帶來的風險,疫苗的風險一般不高,但是打了疫苗之後,並非不會感染疾病,目前沒有一種疫苗的保護力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疫苗接種對於傳染病防治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根除傳染病。在我國天花就是首例被根除的傳染性疾病。目前新生兒已不再施打牛痘疫苗,至於霍亂、傷寒也都已停止接種。

一分鐘搞懂B型流感

這次沒空長篇大論,回應許多媽媽的要求,簡短的讓大家了解目前B型流感的問題。

1. 人類流感病毒分為A型H1, A型H3, 還有B型. B型之中又分為Victoria維多利亞型, 和Yamagta山型兩大類. 事實上, B流感還有第三種, 就是混合Victoria & Yamagata的雜種. 本次流行的是Yamagata山型 (根據報導).

2. 很不巧的, 去年的流感疫苗株, 是Victoria維多利亞型, 所以就算打過疫苗, 也無法保護接種者不會得到B型流感.

3. 猜錯病毒株, 是很嚴重的事情嗎? 根據過去的統計, B型流感疫苗株, 符合當年台灣流行的病毒株之百分比約為50%, 所以沒猜中也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大概每兩年就會有一年猜錯. 換個角度想, WHO的專家可以猜中50%, 就像買一張樂透有50%的中獎率, 也算了不起了. (今年剛好沒中)

4. 今年B型流感疫情真的很嚴重嗎? 其實今年的疫情並沒有比較嚴重, 每年秋冬本來就是流感季, 只是今年是純B型流感肆虐, A型流感只佔2%, 比較特別而已.

5. 要怎麼區分B型流感和一般感冒? 甚至有人問, 要怎麼區分A型流感與B型流感? 以醫生的角度而言, 兩者都非常困難. 目前有40%的感冒病患都是B型流感, 所以我隨便亂猜, 兩個也會猜中一個. 但要分辨一般的感冒還是有些蛛絲馬跡, 比如說B型流感幾乎都會發燒, 90%會咳嗽, 60%會流鼻涕, 還有20%有腸胃症狀. 至於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症狀幾乎類似, 唯一有差別的是B型流感比較容易腹瀉(約20%), 還有肌肉酸痛(約15%, 兒童較多)

6. 得到B流感並不是世界末日. 雖然重症與併發症, 常發生在五歲以下小孩與65歲以上老人, 但是小孩的死亡率極低, 幾乎不會發生. 至於重症的問題, 如果有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者, 更是安全無慮. 所以關心家裡的老人家, 比孩子還要重要.

7. 為什麼不用快篩就可以吃克流感藥物呢? 流感病毒雖然厲害, 但它最大的劣勢就是有抗病毒藥物—克流感. 因為快篩也要錢, 所以整體經濟的考量下, 如果盛行率是40%這麼高, 感冒的人吃克流感, 就可以幫助其中40%的人, 比先快篩再給藥脫褲子放屁更加省錢. 這樣的作法只適用於高流行季, 等到流感季過了, 就不會再這樣"大放送"了.

8. 如果我不是流感病毒感染, 吃了克流感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案是有的. 有些人會有腸胃不適, 如果您吃了克流感有腹痛嚴重, 反而更不舒服, 跟醫生討論後可停止使用. 但很困難的是, B型流感也會有腹痛的症狀, 有時候很難區分誰才是兇手. 至於抗藥性的問題, 目前B流感的抗藥性是零, 所以暫時不用擔心. (至於未來? 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

9. 克流感還是有缺點的. 相較於A型流感, B型流感對於克流感的反應比較遲鈍, 所以有時候吃了兩三天, 症狀才慢慢的緩解, 不像A流感一樣, 吃個兩天就一尾活龍. 但是為了防止你傳染給別人, 以及增加併發症的機率(我知道這點有些專家不同意), 吃總比沒吃好.

10. 什麼時候要注意併發症的產生? 簡單來說, 如果孩子發燒比較緩和之後, 又再度高燒, 這就是個警訊. 通常第二次高燒就不會再是流感病毒的問題, 而是有細菌跑進來了. 肺炎會喘, 中耳炎會痛, 如果孩子不會說話, 精神不佳是最普遍的症狀. 就快將孩子帶到醫院診所跟醫生討論.

11. 其他預防流感的方法, 請看當年我的預防流感十招: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10942379.html

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次發性兩種,前者以老化、肥胖最重要。由於膝關節支撐全身重量,除了長期使用導致軟骨逐漸磨損,隨年紀增長,身體所製造的軟骨及滑囊液也會變少,當生長速度比不上損壞速度,少了緩衝,骨頭間直接碰撞摩擦,關節就會開始腫脹、無力。

至於次發性關節炎,葉文凌說,多半起因於外傷導致關節受損,長時間站立或職業傷害等。除了櫃姐、空姐及護理人員是高危險群,還容易找上嗜好徑賽、球類運動的人,如橄欖球、籃球等。

膝關節不靈活,為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尤其是膝關節久不動,如長時間坐著、早晨醒來後,起身走路時會覺膝關節僵硬、不太靈活。不少患者誤以為僵硬、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因工作忙碌、生活壓力所引起,休息就會改善。

杜元坤說,也有人走平地沒事,上、下坡或樓梯時特別痛,這時候就要留意。一旦情況惡化,除了疼痛加劇,關節還發出「喀喀」的摩擦聲響,還可能關節變形,甚至膝部不能完全伸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疼痛

●僵硬、不靈活

●紅腫

●外觀變形

●關節發出異常聲音

關節炎退化程度分級

●一級:少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沒變窄

●二級:有明顯骨刺、骨贅,關節腔變窄(主要在內側面)

●三級:中度多發性骨刺生成,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硬化且略有變形

●四級:大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嚴重硬化且明顯變形

資料來源/杜元坤醫師

全文網址: 健康主題館/退化性關節炎 站出老骨頭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27515.shtml#ixzz1idRiQIMk
Power By udn.com

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上身,醫師建議,除了運動前記得要暖身,還要避免穿高跟鞋、久站。

若不得已非久站怎麼辦?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建議,每小時應坐下休息5分鐘,雙腳、屁股動一動,活動一下膝、髖關節。另外,不妨左、右腳交替站,也能分散壓力。

杜元坤說,從事籃球、足球、橄欖球等碰撞運動前,或是跑步之前,也要徹底熱身,除了放鬆肌肉,還能幫助關節液流動,避免壓力集中,軟骨定點磨損。

要想保養關節,還要勤練股四頭肌運動(見圖),強健的肌肉能分擔關節壓力,減緩膝關節退化速度。杜元坤說,先把腳尖往上翹,腿往前、後及外側抬高45度,一次維持5到10秒,每天分3到4回,一回做40到50下,訓練肌力,能減少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躺在床上、坐在辦公椅上,也可以訓練股四頭肌,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秘書長、長庚醫院桃園分院骨科主任葉文凌說,平躺時,單側腿抬高45度角,重點是,抬高後要撐住至少30到50秒,兩腿分別做50、60下;倒踩腳踏車運動,也有幫助。

坐在椅子上時,則把膝蓋打直,腿抬高,同樣撐30至50秒,兩腿各做50、60下。

至於退化性關節炎治療,一般以休息、適度運動及物理治療為主,杜元坤說,若退化程度嚴重,建議使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或玻尿酸改善症狀。

他說,雖然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效果不錯,但長期吃副作用大,不建議長時間使用,尤其是年輕的患者,可能30多歲就開始吃藥,更要審慎考量長期服藥的副作用。

全文網址: 關節要夠力 抬腿健肌搖屁屁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27518.shtml#ixzz1idRwHpfe
Power By udn.com

艷陽高照防曬知多少

連日來氣溫持續飆高,紫外線指數也達危險級破表邊緣。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下,容易使肌膚黑色素生成、老化鬆弛、產生皺紋,甚至是皮膚癌,出門防曬工作不可少。

市售的防曬產品琳瑯滿目,消費者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呢?
1. 認識紫外線:紫外線波長介於100-400nm,可分為3個波段。
(1) UVC (波長100 – 290nm):對皮膚傷害最大的是UVC,但由於UVC通過大氣層時,大多被臭氧層所吸收而不能到達地球表面,因此基本上不會對人體皮膚構成危害。

(2) UVB (波長290 – 320nm):引起皮膚即時曬傷。使皮膚角質增厚、暗沈、變紅、眼膜炎、發痛或變得較乾,主要是因UVB所造成的。

(3) UVA (波長320- 400nm):紫外線中約有95%以上是UVA,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皮膚的傷害也最大。且因可直達真皮層,促使皮膚老化,是引起斑點的主要因素。經常照射,會使皮膚鬆馳、產生皺紋、使微血管浮現,造成長期、慢性和持久的損傷。

2. 認識防曬乳:一般可由其成分區分為兩大系列:
(1)物理性防曬:主要的作用是將照射到人體的紫外線,對外反射、散射出去,利用光線反射的原理來屏蔽皮膚,以達到防曬的功用。此一類型的代表性成分有二氧化鈦(Tianium dioxide)以及氧化鋅(Zinic Oxide)。

(2)化學性防曬:作用原理是利用有機化合物的特性結構,可吸收一特定範圍之波長的紫外線,應用在皮膚進而得到防曬、保護皮膚的效果。而特性結構不同的防曬成分,則可吸收紫外線波長的有效範圍也不盡相同,像是市售品中較常使用的OMC (Octyl Methoxycinnamate)及OCS (Octyl Salicylate)成分,是主要作用在UVB吸收的區域,而常見可作用在紫外線A波UVA的吸收範圍者,則常用Avobenzane (PARSOL 1789)。市售的防曬產品,為求達到周全的防曬效果,大多為物理性及化學性混合。

(3)防曬係數:
● SPF:以數值高低來表示,數值愈高代表延緩皮膚被曬傷的時間越長,降低皮膚被曬紅曬傷的風險
● PA:標示防曬品對UVA防禦能力的標準。國內PA值主要分為3級,分別是+、++、+++。+號越多表示防禦能力越強。
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防曬成分與其上限限量之規定均列在「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屬含藥化粧品管理。因此任何標示「防曬」的化粧品產品,在上市前均須辦理查驗登記,並於核准發給許可證後,才可製造、輸入及販售。建議消費者選購防曬產品時,應注意產品上是否有標示衛生署許可字號,並且依照產品說明書指示

塑膠材質

回收辨識碼

材質

特性

常見產品

耐熱溫度()*

clip_image002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

硬度韌性佳、質輕、不揮發、耐酸鹼

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

60~85

clip_image004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90~110

clip_image006

聚氯乙烯 (PVC)

可塑性高

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等

60~80

clip_image008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70~90

clip_image010

聚丙烯 (PP)

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耐高溫

水杯、布丁盒、豆漿瓶等

100~140

clip_image012

聚苯乙烯 (PS)

吸水性低、安定性佳

養樂多瓶、冰淇淋盒、泡麵碗等

70~90

clip_image014

其他(例如: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

PC: 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

PLA: 質輕、透明

PC: 嬰兒奶瓶、運動水壺、水杯等

PLA: 餐飲店的冷飲杯、冰品杯、沙拉盒等

PC: 120~130

PLA: ≒50

*耐熱溫度參考資料來源:日本塑膠工業聯盟(The Japan plastics industry federation),網址: http://www.jpif.gr.jp/2hello/conts/youto_c.ht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plastics and application to products (2008) Fujitsu 59 (2) : 127-133.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 No comments yet

文章存檔